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商界展關懷計劃
video

焦點議題

助基層學童跨越「數碼鴻溝」 提升學習動機成關鍵

日期: 2021-04-23

持續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令遙距學習變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項「新常態」,但有不少調查均指出,遙距學習拉闊了本來已存在的「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 ),尤其基層學童面對學習資源不足問題,例如家中沒有合適電腦設備及網絡,就會失去平等的學習機會。
數碼鴻溝是指社會上不同階級背景、性別、經濟環境、居住環境的人,在使用資訊科技上的機會和能力上的差異。疫情爆發初期,大部分學校及教育機構均轉為視像教學,但不少基層學童未有足夠的電腦設備,家中亦往往未有穩定和足夠的網絡配備以支援網上學習,大大影響學習進度。

硬件易滿足疲倦感難解決
回顧當時的情況,提供直接的硬件支援最為迫切,於是有一些非牟利組織、專業組織、商界都推出了不少電腦捐贈計劃,令學童「有機」上網、學習。然而,硬件只是網上教學能夠成功的其中一項元素,基層學生面對的「數碼鴻溝」,未必單純有了硬件就能跨過。
曾與商界合作舉辦課外學習計劃的國際十字路會,其項目統籌關明慧指出,過去一年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及支援,基層家庭在硬件方面已基本滿足需要,值得關注的反而是學習環境和麵對網上教學的疲倦感。
疫情下,基層學童不能去自修室溫習,只能待在家中溫習。關明慧形容:「有不少基層家庭居住環境十分狹窄,沒有獨立房間或書房可用,周遭嘈雜的聲音、家人頻繁出入,可以想像得到,小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有多困難。」

太古基金See You Online 系列之「菜姨姨和你捧著圖書看世界」以實體書+網上講故事形式,提升學童的閱讀興趣。

調整教學形式加強學習動機

此外,學童的「疲倦感」亦不可忽視。有不少基層家庭表示,由於短時間內太多網上學習,部分學童甚至對視像學習感到抗拒,一來學校已每天以視像上課,二來對著電腦熒幕太長時間很傷眼。若網上課外學習活動的形式與平日上課並無分別,他們的學習動機及投入程度都會大打折扣。

生活環境問題未必有解決方法,但疲倦感可透過調整教學內容形式,從而加強他們的學習動機。「以『菜姨姨和你捧著圖書看世界』活動為例,參與學童能一同講故事,亦可獲得4本故事書,由於活動名額有限,他們都非常珍惜這些機會,投入程度亦更加積極。」 關明慧說。

太古基金See You Online系列之「菜姨姨和你捧著圖書看世界」,在去年10月期間與從事或有意發展閱讀服務的機構合作,利用網上互動平台與小朋友一起捧著圖書看世界,窺探世界各地的朋友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情,認識不同文化和差異,學習尊重,感受愛與關懷,做到足不出戶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

 


無論運用甚麼平台進行教學,最重要是引發小朋友的學習動機和培養興趣。

拓寬基層眼界

城市睦福團契是另一間參與該計劃的機構,其事工幹事薛僑業指出,去年疫情爆發初期,電腦硬件不足的確是一大問題。「家境較佳的學童,在學校以外有其他學習機會,對數碼產品亦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有助適應網上教學,但基層家庭家長本身對數碼裝置不熟悉,難以協助子女解決技術問題,的確加闊了『數碼鴻溝』。」
然而,薛僑業認為疫情亦為基層學童增長見識帶來契機:「基層兒童一向較少機會出外旅行,見識及視野相對較狹窄,然而在疫情影響下,所有學童都不能出外旅行或交流。不少學校及教育機構因應此趨勢,籌辦網上旅行或遊學等主題的視像教學計劃,讓小朋友即使足不出戶,亦可增廣見聞,而基層學童可以把握這些課本以外的學習機會,提升個人見識及國際視野。」


著重內容「軟」「硬」兼備才是王道

足夠的硬件配套支援,是基層學童進入數碼學習世界的基本「入場券」。過去一年已有不少機構及企業專註解決這個問題,令情況有所改善,固然相關捐贈及資助計劃應持續推行,但社會各界亦是時候想多一步,在「軟件」方面著手。教育界、社福界及商界等應加強跨界合作,例如舉辦更多具創意及互動元素的課外學習計劃,減低重複網上學習帶來的「疲倦感」,同時利用疫情締造的契機,收窄部分「數碼鴻溝」的距離。
無論透過甚麼平台進行教學,最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未來如何收窄「數碼鴻溝」,讓不同背景的學童都能夠有效學習,是社會各界都應該深思的議題。


善用科技「疫」轉服務網上視像展關懷

善用通訊科技及視像會議平台,在疫情下除了可支援基層學童的學習需要外,亦能應用於各項社會服務及企業義工活動。由於弱勢社群面對較大生活壓力,更容易感到焦慮,故與社會保持聯繫十分重要,若他們能從親友、機構同工或企業義工獲得支持和情感聯繫,可幫助調節情緒,更具信心應對疫情。


迅速改變服務模式持續關懷服務對象

過去企業義工隊或社福機構恆常舉辦的探訪活動,雖然受疫情影響未能維持親身探訪,但藉著視像會議平台,不少企業及機構仍持續推進社會服務及企業義工活動,舉辦了創新多元化的活動,包括網上義工訓練、網上社區導遊、網上探訪過節、網上賣旗等,不停為社會有需要人士送上溫暖和關懷,這些經驗均值得其他企業及機構借鏡。
此外,以網上視像方式參與義工活動,地點及時間更容易配合,某程度上可鼓勵更多在職人士作出首次嘗試。企業應以此為契機,鼓勵更多員工成為義工。
無可否認,網絡為我們打破了疫症所帶來的屏障,令社會服務得以延續,但科技不能為我們帶來面對面接觸的真實感;除了網上方法外,或許是時候讓我們嘗試尋找網絡世界以外的出路,以另類的方法,在多變的社會狀況下為服務尋找新路向。

科技「疫」轉服務例子:


網上視像義工探訪: 屈臣氏蒸餾水義工隊舉辦「疫境同行.長者樂滿FUN」,與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雲華護理安老苑內逾150位老友記慶祝「長者日」。

網上探訪過節: 去年,中華電力首次利用視像會議方式,舉辦5場「中電和您一起過節」網上探訪活動。

網上賣旗: 愛護動物協會去年8月舉辦綫上賣旗活動,號召有心人加入成為綫上賣旗義工行列,呼籲親朋好友捐款支持。

電話義工慰問: 佳能香港企業義工隊在農曆新年期間,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安排新春福袋送贈及電話慰問活動予獨居長者。

網上綜藝表演: 義務工作發展局「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專才義工網」的義工多才多藝,在疫情期間改為在家灌錄歌曲及才藝項目,持續送上精采表演。

網上義工訓練: 香港青年協會義工訓練轉到網上舉行,讓義工在疫情下都能裝備自己。

網上社區導賞: 活現香港會和海濱事務委員會舉辦「海濱同你遊」免費虛擬導賞系列,以「Live Tour」形式讓市民安在家中也能遊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