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ring Company Scheme 2024/25 – Online Information Session” Register Now
Caring Company Scheme 2023/24: Research Findings Release

Focus issue

促進僱員精神健康 由改變既有看法開始 (Chinese Only)

Date of issue: 2021-12-17

一直以來,精神問題彷彿是職場禁忌,在節奏急促的工作氣氛下,情緒問題往往被當事人刻意「收埋」,或是遭到主管和同事錯誤解讀,直到問題最終爆發引致「Burnout」(崩潰/怠倦),對僱員及企業造成「雙輸」。既然職場精神健康影響深遠,或者是時候在職場中作出改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現時全球有大約2.64億人患上抑鬱症,抑鬱引發的情緒問題會帶來中度至嚴重程度的影響,包括喪失工作、學習及照顧家庭的能力。臨床心理學家及社工均認為,隨着焦慮及抑鬱症愈見普遍,職場精神健康理應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香港心理衞生會臨床心理學家張展圖博士引述《全港抑鬱指數調查2020》指,約一半受訪人士表示有輕至重的抑鬱,其中中 等至嚴重程度的受訪者約佔整體23%。而工作屬五大壓力主要來源之一,情況絕對不容忽視。

檢視有因 中層管理人角色重要

工作怎會沒有壓力?但是壓力並非大家想像中的洪水猛獸。張博士以一個壓力程度與表現有關的理論──「倒U形理論」(Inverted-U Principle;Yerkes- Dodson Law)解釋:「當壓力處於在某一程度,員工會變得更機警敏銳,工作表現與效率會有所提升;但當壓力超過了這個程度後,就會出現精神困擾,其工作表現會變差,甚至引致Burnout。」

張展圖博士引述調查指,工作屬引致抑鬱的五大主要壓力來源之一,職場精神健康議題絕對不容忽視。

因此,檢視企業的工作壓力處於何種水平相當關鍵。而張博士認為中層管理人的角色十分重要,因為他們最能直接察覺同事是否有異常情況:「必須多加留意的情況,包括短期內工作表現有明顯落差,又或察覺到對方與其他同事關係有變化,例如經常孤獨一人,其他較明顯的徵兆還有短時間內病假增多等。」張博士提醒,面對以上情況,主管切忌不問原因一味責罵,而是應盡可能了解導致問題的原因。

在職人士每天在辦公室的時間甚長,其中的情緒問題會造成連鎖效應,若企業忽略不管,問題有可能以幾何級數擴大,慢慢企業的工作效率也因而大幅下降,甚至產生其他的突發性風險。

預防有序 從帶動正向文化開始
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凌悅雯博士強調,僱主對僱員精神健康有重要責任:「這不是員工的個人問題,企業必須承認工作壓力對僱員的精神健康造成影響,因此企業應該加強主導角色,由上而下改變公司文化,加強對職場精神健康的關顧。」


凌悅雯博士強調,僱員精神健康與企業職場文化息息相關,建立關懷文化是推動僱員精神健康的第一步。

企業為避免僱員身心過於疲累,應營造一個開放的環境,鼓勵員工分享情緒。凌博士指出,企業應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在面對同事有需要時,多聆聽、多發問,從一句「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如何可以幫到你?」之類的問候開始,慢慢形成關懷文化,可產生莫大效用。

此外,一些促進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措施亦十分可取。凌博士舉例:「開會是一個大多數人認為的主要壓力來源,企業可考慮設立『不用開會的日子』(No Meeting Days),又或者為員工訂立小休時間,讓他們可以在工作時間中暫時放下工作,休息片刻。當然,為員工提供更多假期亦有正面效果。」

處理有法 不同階層均適用
或許有不少人認為,只有企業基層員工才承受巨大工作壓力,但其實中高層亦不能倖免。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顧問陳耀麟就指,以該機構營運「僱員支援計劃」(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AP)的經驗,企業內不同階層人士均有機會遇上情緒問題,而該會就曾為不少企業高級管理層進行輔導。

陳耀麟指出,企業管理層對促進精神健康的認同感非常重要,最重要是令僱員有合適的渠道尋求協助。


若企業發現僱員有精神健康問題應如何提供支援?陳耀麟點出,消除對精神健康問題討論的標籤,是在職場建立精神健康文化的最重要一環,而關鍵在於領袖要坐言起行。「管理層的認同感非常重要,要讓僱員能夠有渠道尋求協助,故企業建立開放的接納文化之外,也可以藉着接受過精神健康相關培訓的專業社工,向員工提供協助。」他指EAP是企業能夠針對僱員精神健康最直接的支援,以該會的運作經驗來說,約9成EAP來電均為首次打來,而一半以上的情緒問題與工作有關。

然而,企業採用EAP支援服務之後,並非就能一勞永逸。因為有些員工對於公開討論心理健康議題並不自在,對於這些員工,要讓他們了解公司有心保護他們的隱私,可以建立匿名機制從旁協助,避免他們在職場被標籤化。

構建社區支援網絡 消除精神疾病污名

誠如多位專家所說,如果碰到精神方面的問題,應該主動尋求支援,現時不論個人或企業,都可以透過坊間的精神健康支援機構,獲得合適的援助及服務。

Mind Hong Kong(Mind HK)致力改善香港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了解,透過公眾計劃、資源及活動,希望提高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理解。Mind HK網站每月接觸超過54,000名新用戶,培訓及國際講者將協助大眾了解精神健康及如何協助他人,其進行的研究亦可協助其他合作機構在香港提供最適切的援助。

企業自發成立組織 舉辦課程以復元為本

有大型企業主動關顧僱員精神健康,更將工作擴展至整個社會,例如怡和集團成立慈善組織「思健」(MINDSET),由集團年青行政人員所組成的「怡和親善大使」帶領及推動,旨在加強市民大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及理解,從而改變他們對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的態度,並直接支援有關活動。

思健學院為復元人士、照顧者、精神健康服務從業員等提供復元為本的課程和工作坊。
(圖片:思健學院Facebook)

 
由思健資助的思健學院,由四間社會服務機構包括香港心理衞生會、香港明愛、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及新生精神康復會聯合籌辦,是全港唯一以「共建」模式提供「復元為本」之培訓及課程的精神健康計劃,學院在香港各區成立分校,亦設有學分制度,為復元人士、照顧者、精神健康服務從業員及所有關注精神健康人士提供復元為本的課程和工作坊。

展示最真實一面 擺脫固有標籤
Mind HK與「思健」兩間機構較早前更合作推出「我就是我」消除污名計劃,以30位Mind HK大使的精神健康故事和其復元期間的心路歷程作為主題,舉辦《我就是我:平凡人的不平凡心路歷程》公開展覽及新書發布會,展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描繪最真實的自己,藉此鼓勵大眾擺脫對精神疾病的固有觀念、污名及標籤。


               

《我就是我:平凡人的不平凡心路歷程》公開展覽,展示30位 Mind HK大使的精神健康故事。(圖片:MINDSET Facebook)


同時,Mind HK及思健合辦「少年情緒輔導員(YWP)培訓課程」,使用接納和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框架去設計一套專門為年青人提供簡短情緒支援的介入模式。課程將會提供50個免費學位,培訓一批新的輔導員,他們將運用ACT自助治療技巧,為一些經歷輕至中度情緒困擾的12-24歲青少年提供援助。


Mind HK及思健合辦「少年情緒輔導員(YWP)培訓課程」,培訓輔導員協助一些經歷輕至中度情緒困擾的青少年。
(圖片: MINDSET Facebook)


總結:改變始於一句問候
就像壓力是慢慢累積的,正向改變也要潛以默化。企業可以在辦公室推廣正向心理、關愛文化,勉勵員工多關懷、問候,互相支援,打工仔亦應多關心自己、身邊人的精神健康,遇上情緒困擾要主動求助。然而,這些簡單的事卻最易被忽略,很難持之以恒地實踐,但如果做得到,絕對比擇日舉辦一場精神健康大型活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