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issue
20 個「CSR 2002-2022大流行」 關鍵詞大解構 (Chinese Only)
Date of issue: 2022-06-30
20年前,一場沙士疫症急速來襲;20年後,另一場新冠疫情持續肆虐,香港社會無可避免遭逢巨變,但不變的是面對無情的疫症,從當年到現在,最有效的「疫苗」都是「關愛」。不論是促進社區復元,還是開創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由「商界展關懷」計劃引領的一場「關愛大流行」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現在就讓我們回顧這20年來,「關愛大流行」在這20年間不斷演變及深化,並藉着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的推動,創造了廣泛的連鎖效應,從而感染大小機構,讓關愛的力量無遠弗屆。
從2002年到2022年,經歷了20年的推動和實踐,CSR逐漸變得流行。除了陸續有更多企業加入到CSR實踐行列外,年輕世代亦開始關注企業在CSR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20年來,愈來愈多與CSR相關的關鍵字湧現,揭示了大眾對環境、社會等多方面的關注;CSR的實踐亦由捐助慈善機構的單向途徑,進化成以多元化方式融入企業經營策略。90年代末出生的Z世代已經是社會的新力軍,他們與CSR共同成長,亦引領着CSR發展的風潮。一起看看20個「大流行」的CSR關鍵字,了解當下的CSR焦點。
企業社會責任
聯合國(United Nations)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定義為一種公司管理概念,將社會和環境問題納入企業營運與持份者的互動中,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消費者、社區及國家等。在滿足雙方的期望之餘,亦以此對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及維持平衡。在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下,企業除了獲利外,更應作為負責任的公民,做到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藉此回應社會需要,推動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始於60年代,關乎平衡經濟發展、社會共融及環境保護三大範疇,既滿足當代發展需要,同時顧全後代的未來,以建立長遠的共融社會。2015年9月,聯合國宣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訂立了一個為期15年的全球性發展藍圖,其中設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並獲得全體193個成員國支持,促進全球經濟及環境邁向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指人為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濃度上升,令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全球暖化帶來許多問題,如熱浪和極端降雨事件頻生、海平面上升、農業產量下降、部分地區水資源枯竭、疾病傳播,以及生態和環境失衡等。由於工業化活動是令氣溫上升的原因之一,聯合國因而針對氣候變化而推出SDG13 Climate Action(完備減緩調適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鼓勵各國將應對氣候變遷的措施加入國家政策、策略和規劃當中。
樂齡科技
面對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樂齡科技的產品及服務需求逐年遞增。政府、企業及機構透過不同企劃,因應本地長者的實際需要而設計出新的科技產品與服務,以助他們處理日常起居、健康檢測、家居安全、復康保健及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並致力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和自理能力,同時減輕照顧者、護老資源及時下醫療體系的壓力。
跨界協作
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機構在實踐CSR項目時,如果能與具備不同專長、背景的跨界別伙伴合作,就能夠創造更多元化、創新的項目回應社會的需求。跨界合作能夠創造出嶄新的CSR形式和內容,並有效善用不同機構的資源及專長,回應社區需要。例如作為龐大人力資源的企業義工隊能夠發揮強項和專業知識幫助受惠者,搭配社福機構廣泛的網絡,就能更高效地連繫社區資源和團體。而過去,跨界協作大多由機構策動,因為他們熟悉受惠者的需要,企業則在資源上作出支援;時至今日,很多協作計劃已經由機構及企業一同策動,有些甚至以企業為主導者,這反映很多企業已能掌握社會脈搏及需要。
創造共享價值
創造共享價值 (Creating Shared Value,CSV)被視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當代變奏版。其概念源自於2011年,由美國學者Michael Porter和Mark Kramer提出,認為商家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應考慮及善用企業資產及技術以解決特定社會問題,通過產品、服務、市場、供應鏈等層面,結合社會關懷與環境保護等元素,創造經濟和社會「共享價值」,推動社會進步,並掌握當中承載的商機,達至雙贏或協同效應。
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SE、社企)是一門為達致某種社會需要、非以賺取最高利潤為目標的生意。截至2021年,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會企業商務中心出版的《社企指南》,全港社企數目已達至659間,15年間增長3.5倍,種類多元,發展蓬勃。近年隨疫情及數碼科技轉型,不少社企更迎來開拓創新營運模式的挑戰與機遇,透過所得利潤再投資業務本身,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或產品,以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以此帶來正向改變。
社會創新
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泛指透過知識、產品或服務上的改進,以解決社會問題。政府、商界、社福界、企業或個人均可評估、量度自身為社會所帶來的效益,並從中找出可改善的地方。例如將現有業務模式、流程等以創新意念及方案應對社會需要及議題。其中政府於2013年成立「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積極推動社會創新及培育社會創業精神,協助紓緩本港的社會問題,加強各界凝聚力。
無障礙
「無障礙」概念的發起是為了倡導建立平等而共融社會,宣揚傷健共展能。自2011年全球殘疾人士發起「全球無障礙關注日」,提倡人與人、社會環境互相尊重,多年間獲得市民、名人及國際企業響應。「無障礙」概念更適用於政策、法律、經濟、建築、交通、設備、資訊、通信、服務等,甚至可拓展心靈層面,包括對人的接納、包容及關懷。惟有任何人士都能平等參與個人與社會活動,而不受制於肢體、精神、智力或感官損傷,才能建構內外兼容的無障礙社會。
社區復元
持續兩年多的新冠疫情重創經濟,疫情迅速變化和經濟不景令大眾變得焦慮,不少機構也表示與疫情相關的情緒支援及求助個案大增。由於整個社會瀰漫着負面的氣氛,要走出困局,社區之間的互助變得更加重要。社區復元已經提上日程,有部分企業以「地區為本」的形式,積極支援區內有需要人士;亦有連鎖企業善用分店網絡,走入社區以關心其中的需要,以最直接的方幫助社區走出疫境。
工作生活平衡
全職工作佔了每個工作日約3分之1時間,隨着大眾對於心理和精神健康的愈發重視,如何維持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成為了打工仔的一大課題。CTgoodjobs在2022年2月進行的網上問卷調查發現,受訪的上班族平均工作快樂指數為4.5分(滿分10分);壓力指數為6.9分。如果公司有較完善的員工福利,例如彈性工作安排、舒壓活動等,工作快樂指數相對較高。對企業來說,推出關懷員工福祉的政策,提供家庭友善措施也有助留住人才。
零碳經濟
推動零碳經濟除了要各國政府響應外,企業如何在產業供應鏈上降低碳足跡亦佔舉足輕重的地位。香港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無疑發電便成為香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據環保署數據顯示佔本地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逾60%,電力的眾多用途中,建築物佔全港總耗電量約89%。運輸業則是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來源(16%),繼而是廢物(12%)。本港的零碳經濟要取得更大進步,減少建築物耗電而導致溫室氣體排放、使用較潔淨及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益至關重要。
碳中和
隨着大眾對於氣候變化更為關注,減低碳排放已經成為各國的重點工作。「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概念在1997年開始在西方流行,意指將碳排放量與減碳排量互相抵消,達到淨零碳排放量(Net-zero carbon emission)。2015 年12月,各國在《巴黎協定》中承諾,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較「工業革命」前不超過攝氏2度之內,並爭取控制在1.5度之內,並在2050至210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自此,各國開始以不同形式實現碳中和承諾。
自覺資本主義
自覺資本主義是源自美國的自覺性運動,由商界中一眾「自覺領袖」推動。有別於傳統經濟學上追求股東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自覺資本主義」主張企業不應以股東獲利為唯一目的,而是充分考慮顧客、員工、供應商,以至社會及環境等各方持份者的利益。要實踐「自覺資本主義」,企業需要在內部建立關懷文化,強調團隊信任與合作的精神,令員工工作更有滿足感和喜悅,並相信企業能為所有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可持續消費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可持續消費(Sustainable Consumption) 是指在改善生活質素的同時沒有增加對環境的損害,以及犧牲下一代在天然資源上的需要。所指的不單是減少消費和消耗天然資源,同時亦關注由產品設計、生產、消費,乃至廢物回收等方面減少消耗,避免對環境及社會進一步構成負荷。此外,企業亦可從個人行為方面着手,推動員工及顧客支持可持續消費的文化,以至個人層面都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出一分力。
綠色金融
環境保育與金融買賣看似毫不相干,但實質金融業在當中存在着舉足輕重的角色。過去20年,環保趨勢盛行全球,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亦致力從各方面實踐環境友善,將資金、金融商品或服務投放至低碳經濟、綠色消費,創造永續價值,在賺取利潤下同時帶來環境效益,構成「綠色金融」,以平衡保護環境及資本主義兩者之間的桿秤。
照顧者
除了關注長者、殘疾人士、孩子等有需要人士外,照顧者亦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在疫情期間,一般人的生活已經受到很大影響;更甚者,復康、托管服務被逼暫停或提供有限度服務,尤其令照顧者壓力大增,成為需要被關心的一群。近年,很多機構已積極關注照顧者議題,為照顧者提供不同的支援服務,更有專門服務照顧者的機構應運而生,為照顧者提供社區可使用的社區資源藍圖,以助紓緩照顧者壓力。
環境、社會及管治
環境、社會及管治 (Environmental ,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已經成為投資者審視企業應變及風險管理能力的指標。企業重視ESG能帶來不少裨益,例如增加潛在投資機會、建立品牌形象、減低環境及社會問題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及風險。現時香港交易所已規定所有上市公司要提交ESG報告,並鼓勵上市公司採用國際標準編制和披露ESG報告。ESG並不只是上市公司的責任,政府有意推動香港成為ESG投資市場,因此整個生產圈中的大中小企業也要加強對ESG的重視,才能達至這個目標。
年齡友善
你有沒有留意到身邊的公共空間,是否設有充足的休息座位、較寬闊的走道、扶手,或設有斜台等無障礙設施,方便長者、輪椅人士或推嬰兒車人士出入?公共空間的設計應 該要考慮各年齡層的需要,達至年齡友善。其實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6年提出了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應關注以下八大範疇:室外空間和建築交通、房屋、社會參與、尊重和社會包容、公民參與和就業、信息交流,及社區與健康服務。
多元共融
以往在可持續發展的議題當中,環境保育、節能減碳最為備受關注,然而近年隨着全球化發展,促使多元共融(Diversity & Inclusion,D&I)的冒起,意謂不同年齡、性別、性取向、關係、家庭狀況、殘障、種族、族裔、國籍、宗教或政見人士,都能在經濟、文化、社區發展共冶一爐,互相交流、尊重及包容,在多元的人才、視角及經驗的交匯下,共同建立更公平及共融社會。